形上學

(1) 形而上學是一個哲學術語,通常有兩種含義:

指研究超感覺的、經驗以外對象的哲學;
指與辯證法相對立的、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
馬克思主義哲學通常在後一種意義上使用它。

「形而上學」一詞原是古希臘羅德島的哲學教師安德羅尼柯給亞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稱,意思是「物理學之後」。 

中文譯名「形而上學」取自《易傳》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 語。

 

(2) 哲學的一部門,為英語Metaphysics的義譯。研究實有的學科,即論所有事物的共同點及此共同點所擁有的特性。因研討的對象為超物質、超感覺或超現象之物,故譯為形而上學,於西元前四世紀由亞里斯多德首創。或稱為本體論、第一哲學、實體論。

 


以下取自維基百科:

英語metaphysic或拉丁語metaphysica一詞源自希臘語:μετά(metá),意思是之後或之上,而 φυσικά(phýsis)在希臘語原意是「自然,自然的產物」,兩個字根組合起來metaphysica的意思就是「在自然之後」。metaphysica的出現其實由於亞里士多德把它寫於他的另一篇著作《物理學》之後。因此這編寫於物理之後的著作所探討的問題就成了現在形上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中文譯名「形上學」取自《易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由日本人(明治時期)井上哲次郎metaphysic翻譯而來。

  

  

形上學的定義
形上學是指通過理性的推理和邏輯研究不能直接通過感知所得到的問題。形上學是指哲學的基本法則。形上學關注理論哲學的核心問題,如基礎、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結構,如所有真實存在的意義和目的。形上學研究的範圍很多時是超形態的。

形上學也叫「第一哲學」,如笛卡兒的《第一哲學沉思錄》(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稱為《形上學沉思錄》。亞里士多德把人類的知識分為三部分,用大樹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礎的部分,也就是樹根,是形上學,它是一切知識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學,好比樹幹;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學,以樹枝來比喻。

在西方,形上學共有三個傳統分支:

本體論——研究存在的問題。
神學——研究神或眾神及關於神的問題。
普遍科學——研究第一原則,當中引發其他的詢問。例如:非矛盾定律。在特定的範疇下,一個客體不能同時存在又不存在。
  

形上學的爭論
形上學的問題通常都是充滿爭議而沒有確定的結論的。這一部份是因為經驗事實所累積的資料,作為人類知識的最大宗,通常無法解決形上學爭議;另一部份是因為形上學家們所使用的詞語時常混淆不清,他們的爭論因而只是各持己見,而又沒有交集的爛賬。

二十世紀的邏輯實證論者們反對某些形上學議題。他們認為某些形上學問題本身是沒有意義的。

 

形上學的常見問題
什麼東西用作維持物體的性質?物體外在性質改變後,該物體是不是還是同一個物體?甚麼東西支撐著它是同一個物體,還是已經是不同的物體?
人如何維持其同一性?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是不是同一個我,是因為靈魂相同還是身體相同?還是有其它的原因?
因果關係。是不是凡事有因果關係?是不是因已經決定了果?人有沒有自由意志?第一因是甚麼?
世界的起源是甚麼?由甚麼組成的?地水火風、理氣?還是原子?
物體能否從虛無到存在又從存在到虛無?

 

【資料來源】

http://140.128.103.128/web/Content.asp?ID=57830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D%A2%E8%80%8C%E4%B8%8A%E5%AD%A6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形而上 存在 著作
    全站熱搜

    ★a-Geng StY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