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結束,大夥兒開始為了新的年度奮鬥!
先敬祝大家 開工大吉!馬上發財!
繼上次的「大寒」,
阿庚這次整理了24節氣中第一個節令「立春」,
一樣從時間、氣候與飲食等項目,
也配合傳統的俗諺,同來學習一年之始的節氣吧:
【節氣時間】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指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公曆每年2月3至5日之間,表示著春天的開始,有說屬相(生肖)即以立春作為起始點。
從這一天一直到立夏這段期間,都稱為春季。
【相關節日與民俗】
古代立春日有一項饒富意義的民俗活動-「打春牛」,大約漢朝時代,立春日便有塑立土牛及耕人的禮俗。起初是藉以象徵春天來臨,農民必須準備春耕,本是一種靜態的陳列,後來則演變成「鞭打春牛」的活動,而「耕人」也變成勾芒神,勾芒是春神。宋代的「鞭春」,從地方到中央都須舉行,首都地區,立春前一天即須將土牛(春牛)抬進皇宮讓皇帝御覽。第二天一大早,近臣內官便用五色絲杖鞭牛,有人說這是因為牛休息了一個冬天,不鞭策牠會變成懶骨頭。官吏鞭春後,在旁圍觀的民眾便蜂湧而上爭奪「牛肉」;據說搶得到「牛肉」者,表示家有「好采頭」今年會豐收。
進入民國以後,打春牛的禮俗就很少聽說,但是政府重視農民的政策千古不變,所以民國三十年特別選定立春日這一天為「農民節」,每年農民節都盛大慶祝,並表揚傑出農民。
二十四節氣的「節」一般都在月初,而「氣」則在月中,立春日在正月初一的情形,很少遇到,因此被稱為「百年難逢歲朝春」。正月初一開新正,戶戶貼春聯,人人穿新衣,不但要隆重地祭祝祖先,還必須到附近的寺廟行香,到親友家拜年,街頭巷尾,恭喜聲、爆竹聲不絕於耳。初二繼續祭祖拜年,出嫁女兒此日歸寧向父母拜年。初三俗稱垃圾日,略事休息,初四接神,初五俗稱「隔開」表示春節告一段落,各行業開始興工大吉。正月初六清水祖師廟誕辰,是日有盛大祭典。正月初九天公生;天公生就是玉皇大帝生日。
【氣候特色與影響】
「立」是開始的意思,「春」就是動,表示寒冷的冬天快要結束了,大地萬物開始有生機,春天即將降臨大地了。
在古代書籍左傳裡提到「立春為啟,立冬為開」,以「啟」字代表著一年的開始。我國自古以農立國,春天的天氣回暖,適合春耕,因此「立春」對於農業有著極大的意義。
春天來臨,這是農夫們開始耕作的時候。在台灣的中南部,第一期水稻此時已經開始播種、插秧了,而農夫們也會依據立春日的天氣好壞來預測全年的農作收成狀況。有句話是這麼說:「立春天氣晴,百物好收成」,它的意思是指如果立春那天是晴天,這一年五穀就會豐收;相反的,如果這一天下雨,作物就會歉收了。於是,有好多的諺語跟典故在描述這個時期的氣候:
「立春落雨透清明」: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會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立春打雷,十處豬欄九處空」:表六畜不安。雷不打春,今年一定好年冬。
有句諺語提到「春霧(音ㄇㄥˊ)曝死鬼,夏霧做大水」意思是:春天若降霧,天氣就會晴朗;夏天若降霧,就會下豪雨而造成水災。
常聽到的「春天後母面」的意思則是:入春後,天氣陰晴不定、冷暖無常,就像民間對繼母的刻板印象,以為繼母的臉色都是喜怒無常、捉摸不定的。在這個時節,一定要特別注意氣候的變化,不要著涼喔!
「東風解凍」:凍結於冬,遇春風而解散,不曰春而曰東者,《呂氏春秋》曰:「東方屬木」木,火母也,火氣溫,故解凍。
「蟄蟲始振」:蟄,藏也;振,動也;蟄藏之蟲,因氣至而皆蘇動之矣。鮑氏曰:「動而未出,至二月乃大驚而走也。」
【此時吃什麼?】
1. 「正月展春流」立春以後,潮汐海流加大,到了這個時節,漁夫們在基隆和彰化外海都可以捕獲到豐富的黑鯧魚和白帶魚,這也是這個時節的捕獲重點。
2. 喜歡自己種菜的人,可以在立春時節種植蕃茄喔!蕃茄富含維他命C,又可作為桌上佳餚,如:蕃茄炒蛋等,所以受到許多人的青睞。多吃蕃茄據說還可以防癌,是有益身體健康的水果喔!
3. 於立春當天,用餅皮包裹生菜,做成春餅或春卷,大家分食,祈求身體健康,稱之為「咬春」。
特別感謝,資料來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