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接續上一篇網誌

 【講習紀實(下午)】

            第三堂課,是「台灣博物館、好時光公共藝術節」-執行案例報告,發表的是策展人陳碧琳先生(國立台灣博物館研究職員)。經費約1500萬元,其中1/2規劃給常設的公共藝術作品,200萬給臨時性的設置作品,200萬辦理藝術節活動。資源上共匯集了16組藝術團隊,其中有江洋輝(麻粒)、李文政、游文富、陳怡潔…等多位藝術家,就當時台博館相關園區的區位分析及人文特色發揮創意,藝術節過後並將所有成果彙集成冊,在這裡由於官網已經失效,我僅放上黑秀網的介紹網頁,以供參考:http://www.heyshow.com/newsdetail.asp?id=4736,或請上網查詢其他部落格資訊。

 

            第四堂課,就是我最期待的「公共藝術新美學與民眾參與-寶藏巖公共藝術」,主講人是蘇瑤華女士(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在這裡我同樣用條列的方式,分享當天吸取到的資訊:

一、公共藝術對城市而言,是城市美化運動的一環。

二、「寶藏巖」聚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地理位置邊陲,是移鄉避所及近水危險之地,組成的份子多是退伍老兵、僑生…等。被視為歷史聚落(非古蹟),多庶民住宅。這樣的地方要怎麼樣去「整理」?修舊如舊?要用什麼工法?要怎麼開發?

三、地方信仰:寶藏巖寺(昭和年間)。

四、被世人所見:李前總統的注意。

五、用文化(藝術)治理的第一步-創造新的公共空間:

        「地方歷史紋理 vs. 藝術品」、「家園 vs. 藝術村」

六、公共藝術計劃案,採用「邀請比件」。

七、先將地勢的高地差整平,產生舒適面:減法的創作。

八、呈現非典型詩人的詩句。

九、利用剪貼與色彩:色彩計畫。

十、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藝術家,無論你從事什麼工作,藝術的小分子是趕不走的。

十一、參佐「鹿港歷史之心」事件:重視歷史故事,公共啟動,讓居民訴說故事。

鹿港歷史之心相關網頁:http://www.eng.fju.edu.tw/Literary_Criticism/postmodernism/postmo_urban/tradition.htm

十二、培育導覽員:塑造形象人物「寶村妹」。

十三、民眾參與:從無到有的生態農園。

十四、重視地方地理的知識。

十五、成功的藝術群聚,需要厚實的制度:正式的制度是法令;非正式的制度,即是文化習慣與社會氛圍。

十六、公共參與的新形態:寶藏巖公社-網路社群http://www.facebook.com/pages/%E5%AF%B6%E8%97%8F%E5%B7%96%E5%85%AC%E7%A4%BE/323010095438

 

           最後一堂課是Q&A,以下將問題之答覆與建議列於下方:

           一、公共藝術官網的專家學者資料庫,並非由單一專業的委員組成,必須依計畫的需求擷取專家的資訊。

           二、希望未來的講習能夠結合會計跟採購人員,使其了解執行上需要溝通、協助的地方。

           三、議價會議原則:議約不議價。

           四、跨縣市案件,請送文建會審議。

           五、審議會是公共藝術案件中最高的仲裁單位,委員有任何疑問,應以審議會為主。

           六、公共化的過程去達到整體共識是一種挑戰,需要不斷的討論跟協調。

           七、興辦機關就是管理機關,負責財產歸屬、驗收及簽約。

           八、設法了解「公眾」藝術與「公共」藝術的區隔。

           九、不以善小而不為:36萬元以下之計畫案,可用公共教育及推廣的方式辦理。

 

以上,是個人參與下午課堂的摘要整理,下一篇網誌則是比較主觀的心得分享,再歡迎大家一起探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Geng StYLe★ 的頭像
    ★a-Geng StYLe★

    ★a-Geng StYLe★

    ★a-Geng StY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