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田大作是國際創價學會(Soka Gakkai International,簡稱SGI)會長。SGI是世界最大的在家佛教團體,其美國分會會員的種族結構是當地最多元化的。在這個不可多得的訪談中,池田向《Tricycle》特約編輯克拉克‧斯特蘭德(Clark Strand)敍述該團體不尋常的歷史、其往往被誤解的信仰活動,以及會員的祈念內容。
〈編按:本次採訪特輯刊載在2008年冬季號的《Tricycle》(三輪)上。這份美國佛教雜誌的特約編輯克拉克‧斯特蘭德博士,是美國著名佛學家。〉
由好萊塢明星、知名爵士音樂家,到世界各地的一般信徒,創價學會佛教徒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們唱誦的那句耳熟能詳的「南無妙法蓮華經」 (Nam-myoho-renge-kyo),一句以日語發音的《法華經》題目。《法華經》明示,受持此經的人無一例外都能成就正覺。
創價學會(「創價」意即創造價值)由牧口常三郎(1871-1944)於1930年創立。牧口是一名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深受十三世紀日本僧侶日蓮的教義影響。日蓮在世時為了日本的改革,曾試圖規諫當時的掌權者治國應遵循《法華經》的理念。牧口於1943年被捕入獄。當時,日本的軍政府以國家神道的名義,逼迫所有佛教宗派合併,牧口是因為拒絕迎合政府的嚴令,而被控以違犯《治安維持法》之罪遭到逮捕。他一年後在獄中逝世。戰爭結束後,由他弟子戶田城聖(1900-1958)著手重建創價學會。學會發展迅速,會員劇增,逐漸成為一個推進和平、維護民眾權益的草根民眾運動集團,備受全日本矚目。戶田1958年逝世後,於世界各地弘揚創價學會所信奉的日蓮佛法之責,就落在其弟子池田大作(1928~)身上。池田於1975年在關 島成立了國際創價學會(SGI)。
SGI擁有遍佈世界一百九十二個國家與地區的一千二百萬會員,是世界最大的在家佛教團體,也是美國的佛教宗派中會員人種最多元化的一個。在美國,其會員分屬兩千六百個區域小組,全國約有一百所會館。
即便在歐美的佛教徒之中,修習禪、內觀(Vipassana)和金剛乘(Vajrayana)等禪定流派的信徒,與SGI會員之間有著明顯的不同。這些禪定流派的佛教徒對SGI差不多毫無認識。SGI是個怎麼樣的團體?有何教義?SGI在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急速擴展的原因何在?
本次作為首個美國雜誌對SGI會長池田大作所作的專訪,由《Tricycle》特約編輯克拉克‧斯特蘭德透過電郵方式進行、安德魯‧格伯特(Andrew Gebert)翻譯。斯特蘭德曾花了兩年時間對這位SGI最高領導的思想哲學進行研究,包括其對佛教未來的展望、宗教間對話,以及全球性問題等的想法。
問:大多數的美國人對日蓮佛法幾乎一無所知,只知道其信徒唱念《法華經》的題目「南無妙法蓮華經」(以下稱為「唱題行」)。可否為本雜誌讀者解釋這個基本修行在日蓮佛法中所具有的意義?
池田:日蓮用了如此比喻來說明題目和其作用所在:「好比籠中的小鳥鳴叫,飛翔空中的鳥聽到呼喚而聚集前來。飛翔空中的鳥聚集前來,籠中的小鳥也會想飛出去。口中唱出妙法,我們身中的佛性聽到呼喚也一定會顯現出來。」
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的意思是唱誦自身和一切眾生的佛性之名。此舉是出於相信萬物皆有佛性的信念,通過呼喚自身的佛性,以此「信力」來突破生命中阻礙佛性顯現的「根本無明」。所謂「根本無明」,就是生命本身具有的根本迷惑,它妨礙佛性的顯現,是讓人嘗盡生死之苦的根本原因。喚起自己這與生俱來的佛性,就可將自身苦於生死流轉的迷茫生命,轉變為脈動著「常樂我淨」四德的生命。
問:乍看之下,這彷彿與道元的「只管打坐」和法然的「稱名念佛」同出一源,皆為日本鐮倉時代的專修教義。
池田:正如您所指出的,日蓮的「唱題行」與道元的「只管打坐」和法然的「稱名念佛」之間有許多雷同之處。鐮倉時代是武士執政時期的開始,這三種修行的形成,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皆是為了應對那戰亂不息的年代。
「只管打坐」的坐禪修行,其目的是顯現自身的佛性,而非尋求或依賴身外的某種絕對性真理,是「自力」佛教的代表。「稱名念佛」則仰賴自身以外的阿彌陀佛之力來救濟自己,這是「他力」佛教的代表。日蓮說:「法華經非自力,也絕非他力。」日蓮的「唱題行」,讓人展現潛伏在自身生命中、而能超越自身的力量和智慧。《法華經》兼備「自力」佛教與「他力」佛教的特徵。
問:您似乎在提示,從某種角度來說,《法華經》結合了「自力」佛教與「他力」佛教兩家的特長。
池田:是的。日蓮的修行方式符合現實,講求實效,任何人都可嘗試學習修行。透過這方面的修行,人人都可從自己的生命發掘無窮活力和智慧。假如民眾能達到如此的生命境界,就能戰勝人生的苦惱,放棄囿於「小我」的狀態,從而昇華至「大我」精神,進而解決面臨的衝突和紛爭。我堅信,日蓮佛法為人類的未來點亮了明燈。
問:信奉日蓮佛法的SGI會員,為了事業成功、良好健康、美滿婚姻,甚至世界和平,而唱念《法華經》的題目。可是,這種不祈求六根清淨,反而為滿足俗世煩惱而祈求的做法,似乎有違於傳統的佛教觀。對於這個矛盾,您有何看法?
池田:宗教的目的是讓人獲得幸福。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待此問題,就可瞭解這其實並沒有任何矛盾可言。大乘佛教的理想,是實現「自他的幸福」,而《法華經》就是這個理想的最高典範。《法華經》闡釋「萬人成佛」的至理,明示一切眾生,不分男女,不究學歷,不論種族階級或出身,不顧文化社會背景如何,都能成佛。誦念《法華經》的題目,就是要確認自己這決意,終生貫徹初衷。
問:儘管如此,佛教的傳統,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傳統,一貫重視為了悟道成佛的出家修行。那麼《法華經》是否一種以宗教大眾化為目的的改革?
池田:為了克服煩惱、尋求安心,一部分的修行者選擇了出家。只要這做法的目的是成就大乘佛教所說的「智慧波羅蜜」(智慧之道),《法華經》並不予以否定。但若只滿足於滅絕自身的煩惱而故步自封,那麼所能達到的淡泊心態只是短暫而無法持久的,與真正的佛的圓滿具足心境不能相提並論。
日蓮教示「以信得慧」之道,讓所有人都能實踐「智慧之道」。透過對日蓮佛法的「信心」,日常生活的一切遭遇皆可成為顯現「智慧」的外緣。把現實生活中的煩惱轉變為湧現智慧的契機,日蓮稱之為「煩惱即菩提」。
問:您談及,為了世俗的欲望而唱題,那麼煩惱就會昇華為菩提,這對日蓮佛法以外的佛教徒來說比較難以理解。
池田:或許不易,但由於是重要的一點,希望包括SGI會員在內的眾多佛教徒能夠理解。日蓮佛法的唱題行,並不是吟唱可以滿足欲望的咒語。唱題行是基於對生命真理的信仰,與此真理冥合而進行的修行。其目的在於讓人超越日常生活中被煩惱所苦、執著於滿足欲望的「小我」,確立滿溢佛的智慧和慈悲的「大我」,可謂磨練生命、變革人性的道路。
草創期的創價學會曾被嘲笑是個「病人和窮人的組織」。我的恩師,創價學會第二任會長戶田城聖卻引以為榮,宣稱:「救濟窮人和病人的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這樣的佛教,才可稱為真正的佛教。不管如何遭人唾棄嘲笑,創價學會必與老百姓、不幸的人站在同一陣線,為他們奮鬥。以佛的眼光來看,這才是最崇高的行動。」戶田會長凝望著日本戰後荒蕪的光景,對學會的行動抱著不移的確信。
再說,《法華經》並沒有否定現世利益。即便是抱著獲得現世利益的初衷皈依《法華經》的人,也可透過此經的教義,確立以此信仰為本的人生。從與佛法結緣的那一刻起,不論人生處於哪一個轉捩點,或面對著何等苦惱和憂慮,自己本身將隨著信仰逐步成長,得入智慧之道。《法華經》闡釋,信奉這宣導萬人成佛的經典,讓心靈保持清淨,就可確保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與佛法的基本精神協調一致,並享有正確的人生。《法華經》和日蓮佛法主張,佛與凡夫之間是絕對沒有隔閡存在的。